優呵呵 秉鈞跟瑞宏

優呵呵  秉鈞跟瑞宏

刊頭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20140626奧奈鑽嘴魚095陳韋志

碗米仔 學名Gerres oyena

中文名 奧奈鑽嘴魚

科中文名 鑽嘴魚科

模式種產地 Suez andr Jidda, Saudi Arabia, Red Sea  大陸名 奧奈銀鱸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俗名 碗米仔     

棲息深度 1 - 3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3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東沙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型態特徵體呈長卵圓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的3.0-3.3倍,體背於背鰭起點處略為彎曲,與水平方向軸約呈35度角。口小唇薄,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眼大,吻尖。上下頜齒細長,呈絨毛狀;鋤骨、?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基底具鱗鞘;側線完全,呈弧狀,至尾鰭基底之側線鱗數 35-39,尾鰭基底之有孔鱗3或4;側線上鱗列數3.5(側線至背鰭第V棘間,且不含側線鱗)。背鰭單一,硬棘部IX,第II棘最長,但短於頭長;臀鰭第II棘細尖狀,短於或等於眼徑長;胸鰭短,末端僅及肛門;尾鰭深叉形,最長鰭條長約與胸鰭等長。體色呈銀白色,體背淡橄欖色;體側具7-8條不顯著的橫帶;背鰭硬棘部具黑緣,有時會延伸至軟條部;尾鰭亦具有暗色緣。

棲所生態 棲息在沿岸沙泥地,亦可發現於河口、內灣、紅樹林等地,在珊瑚礁區周圍之沙地亦常見,以沙泥地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及非洲東岸,東至西太平洋各群島。本省西部沿海及南北礁區均見。

漁業利用 本種魚一年四季皆有,以春、夏季較多。圍網、底拖網、流刺網及手釣皆可採獲,但魚體小,常作下雜魚處理,供養殖飼料之用,體型大者市場偶可見到。

20140626盤仔魚 095陳韋志

盤仔魚 學名Evynnis cardinalis

異名Sparus cardinalis俗名(中) 盤仔魚;(英) Threadfin porgy分布日本南部、東海、西太平洋皆有分布,本省以南部海域較為常見。形態特徵體側扁呈卵圓型,體色鮮紅,背鰭第三、四棘延長為絲狀,不過明顯沒有小長棘鯛來的長,魚體新鮮時,在體側有數縱列不規則的青色小點。 棲息生態本種魚屬大陸棚底棲性的魚類,分布深達 100公尺,喜沙泥底質,在礁區外圍更多,肉食性,以小魚、小蝦或水層中的浮游動物為主食,會隨著季節的改變遷移洄游,通常大魚在較深海域。漁業全年皆有產,可利用底拖網、延繩釣等漁法捕獲,肉質細緻,屬高經濟價值魚種,適合碳烤、油煎、清蒸等,味道均極為爽口。體長可達40公分,通常在 20~25公分左右。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年5月初版

20140626錢鰻095陳韋志

錢鰻 學名Gymnothorax favagineus

中文名 大斑裸胸鯙

科中文名 鯙科

科號科名 073 Muraenidae

模式種產地 Tranquebar, India  大陸名 豆點裸胸鱔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俗名 錢鰻、薯鰻、虎鰻     

棲息深度 1 - 45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30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A review of muraenid eels (Family Muraenidae) from Taiwan with descriptions of twelve new records. Zoological studies 33(1):44-64(Chen, Shao & Chen, 1994) 

型態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圓;上、下頜略呈鉤狀。尖牙;上、下頜齒單列,頜間齒單列,鋤骨齒在大型個體上由前向後由單列逐漸變為雙列。脊椎骨數 139-143。本種體色由白、灰白至灰褐色;體表具許多圓黑斑點,斑點的直徑隨著魚體成長並不顯著地增大,而是斑點數量增加;頭部斑點密度較高,且常形成類似蜂巢狀的斑紋。斑點數量和斑點間隔有相當大的變異。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淺海珊瑚、岩礁的洞穴及隙縫中。以魚類為主食。黑斑裸胸鯙的斑點間隔因受地點、體型及族群等因素影響而有很大的變異。大型個體棲穴附近經常可見清潔性動物,如魚醫生、清潔蝦等與其共生,為大鯙進行清潔性服務,清除體表或口腔中的寄生蟲,如魚蝨、橈腳類等。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間的溫暖海域:如南非、紅海、阿曼、馬爾地夫、印尼、日本、菲律賓、澳洲大堡礁等地。在臺灣廣泛見於各地珊瑚、岩礁分布的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利用延繩釣、陷阱籠具等漁法捕獲。生猛海鮮店常見本種;亦有剖開曬乾加工後食用的方式。大型個體在水族館中展示,相當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20140626縱帶笛鯛095陳韋志

縱帶笛鯛 學名Lutjanus vitta

(Quoy & Gaimard, 1824)異名Mesoprion ophuysenii俗名(中) 赤筆仔;(英) Brownstripe, Brownstripe red snapper分布主要分布於東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印度、印尼、菲律賓、大陸、日本等。本省主要產於南部海域。形態特徵體淺紅色,體側上方有甚多暗褐色斜線;側線下方則有呈水平排列之縱線,其最上方一條最寬。各鰭黃色,唯腹鰭淡色。幼魚時,體側中央黑縱線明顯,並有一卵形黑點位於其上。本種魚與正笛鯛 (L. lutjanus) 極為相似,然可從前者背鰭硬棘數X (正笛鯛為XI~XII) 來區別。棲息生態棲息於礁沙交錯及大陸棚緣之海域,水深10~40公尺處。獨游或成群。主要以魚類、蝦、蟹及其它底棲無脊椎動物。漁業常見之食用魚。一般以一支釣、底拖網等漁法來捕獲。煎、煮、蒸及紅燒皆宜。 體長最大體長可達40公分,一般在15~25公分左右。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年5月初版

20140626薔薇虹彩鯛 095陳韋志

薔薇虹彩鯛 學名Xyrichtys verrens

(Jordan & Evermann, 1902)異名Hemipterontus verrens, Hemipterontus caeruleopunctatus俗名(中)紅姑娘仔;(英)Razorfish分布日本至台灣間之海域。本省在東部、西部海域以及離島之澎湖海域均有分布。形態特徵頭部眼上方圓,往下至吻部幾垂直。腹鰭第一軟條特別延長,其末端往往超過臀鰭起點。雄魚體側具紫紅色邊之斑點,雌魚則無;背鰭與臀鰭基部淡色。棲息生態棲息於水質清澈、砂質、石礫質或是貝殼碎片形成的砂質海底。在海床附近之礁石上,捕食貝類及小型甲殼生物,一遇到危險,立即鑽入砂床中。利用體型雖不大,但肉質細緻,以紅燒為較常見之煮法。全年均可捕獲。 漁業一支釣、拖網、流刺網、延繩釣均可捕獲。體長通常在25公分左右。

20140626藍豬齒魚 095陳韋志

藍豬齒魚 學名Choerodon azurio

中文名 藍豬齒魚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模式種產地 Japan  大陸名 藍豬齒魚     

棲息環境 礁區  俗名 四齒仔、西齒、寒鯛     

棲息深度 7 - 8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4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南沙 

世界分布 日本至南中國海 

型態特徵 因為在口前方各有兩對犬齒,故有四齒之稱。體呈淺紅褐色,胸鰭上方有2條斜向背鰭基部的相鄰斜帶,其中前方一條顏色為黑至暗褐色,另一條則為白至粉紅色。幼魚全身都是紅褐色,斜帶乃隨成長而出現。

棲所生態 出現的海域多半為沿岸或較深的岩礁區,亦為各地人工魚礁區所常聚集之魚種。於礁體與砂地間來回巡游,主要是以底棲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日本至東中國海之間的海域。本省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有分布,但以澎湖及台灣北部、東北部較多。

漁業利用 以一支釣、延繩釣或潛水鏢魚較可能捕獲。肉質尚稱細緻,其鰓蓋相當銳利,處理時要小心。全年均可捕獲。

資料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40626藍點鸚哥魚 095陳韋志

藍點鸚哥魚 學名Scarus ghobban (Forssk

俗名(中)鸚哥、青衣;(英)Blue-barred parrotfish分布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海域。本省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岩礁海域均有分布。形態特徵雌魚和雄魚的齒色皆為淡黃色。開始型的雌魚體棕黃色,各鱗片具藍綠緣,體側有5至6條不規則的藍色橫斑,截形尾。終端型雄魚體橘黃色,各鱗片具藍綠色緣,腹部較淡色,雙凹形尾。棲息生態成魚大部分獨游於接近珊瑚礁旁的砂地。幼魚大都成群的在珊瑚礁或海藻叢中覓食。啃食珊瑚,以珊瑚之共生藻為食。 利用肉質細嫩,適合各種煮法。漁業為常見的鸚哥魚種之一,全年皆有產,以夏季較盛產。一支釣、流刺網、延繩釣等均可捕獲。體長可達80公分

20140626 鮸魚 095陳韋志

鮸魚 學名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1855)異名Sciaena japonica; Nibea miiuy俗名(中) 鮸仔;(英) Mi-iuy croaker分布韓國、中國大陸沿海、台灣。本省各地均產,以東北部及西北部產量較大。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頭中大,較尖突。除吻部及鰓蓋骨被小圓鱗,頦部及上下頜無鱗外,全身被櫛鱗,側線完整略呈弧形。體色暗褐略帶有紫色,腹部灰白。背鰭上緣黑色,其餘各鰭灰黑色。 棲息生態近海中下層魚類,肉食性,以小魚、小蝦為食,繁殖期於4~5月,繁殖季會由深水區向近岸作生殖洄游。利用肉質含脂量高,味鮮美,油炸、清蒸、煮食皆宜。是相當受歡迎的食用魚。常可大量捕獲,是重要的經濟魚種。漁業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及延繩釣。冬春之際產量較高。體長一般約為40~50公分,較大者達90公分,十多公斤。

20140626蘭勃舵魚 095陳韋志


蘭勃舵魚 學名Kyphosus vaigiensis

(Cuvier, 1831)異名Kyphosus lembus俗名(中)白毛;(英)Lembus rudderfish分布印度洋至太平洋中部,本省產於南北部及各離島礁區。形態特徵背鰭棘11,軟條數14;背鰭軟條基底約與棘部同長,最長軟條不超過最長之硬棘。體呈鉛灰色,體側有淡色縱紋,眼下有一白帶,眼後主上頷骨後緣有黃色斑;背鰭、臀鰭及尾鰭基部有被網狀密紋。本種與南方舵魚(K. biggibus)外型極為相似,不易區分,最大差異在於背鰭軟條數不同,後者背鰭軟條為11~13。棲息生態棲於近岸礁岩區,草食性到雜食性,活動深度在1-30公尺,日行性,常獨游,偶或群游。 利用肉質細緻美味,為高價食用魚,產量不大。漁業本省各地岩礁區全年皆產,主要漁法為手釣及定置網、流刺網。體長一般25-30公分,可達40公分。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

20140626澎湖魚種 花斑刺鰓鮨 095陳韋志

澎湖釣魚樂-澎湖常見魚種

鱠 學名Plectropomus leopardus

中文名 花斑刺鰓鮨

科中文名 鮨科

模式種產地 No locality  大陸名 豹紋鰓棘鱸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俗名 鱠、過魚、石斑     

棲息深度 3 - 10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是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12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型態特徵體延長而碩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9倍。頭中大。口大;下頜側邊具小犬齒。鰓耙數7-8+14,隨成長而漸退化。前鰓蓋骨邊緣圓形,具3根棘,唯埋入皮下,下緣稍具鋸齒;鰓蓋骨具3扁平棘,上下二棘被皮膚覆蓋。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數89-99。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鰭棘部明顯短於軟條部,具硬棘VIII,軟條10-12;臀鰭硬棘III枚,細弱而可動,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遠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鰭條 15-16;尾鰭內凹形。體綠褐色或紅色,有甚多小藍點散在,體側無黑色橫帶。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潟湖及面海的礁區,亦常出現於外礁斜坡。生性兇猛,極為貪食,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偶捕食甲殼類。繁殖期時會迴游短距離而聚集於礁區產卵;為浮性卵。幼魚底棲性,警覺性高,主要棲息於珊瑚碎屑堆。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東至斐濟。本省各地均有產。

漁業利用 常見之食用魚,一般漁法以一支釣,魚槍或設魚籠等捕獲。清蒸、煮湯或紅燒皆味美。亦常被作為觀賞用法。因食物鰱之故,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

蔡陞羲108

嘉寶瓜

分類:〔歷史〕 > 〔史前時期〕 建議分類 
撰稿者:nigo
最後修正日期:100年05月11日
葫蘆科,莖蔓性,有捲鬚,葉為羽狀深裂,果實長筒形,形似枕頭,果肉為橙色,皮較薄,籽亦較一般西瓜大,味甜多汁且脆,富含極高的鈣質。產期為每年的4月下旬,其性喜高溫、乾燥、日照充足的氣候,一般生育時的適合溫度為25-28℃,土層深厚且排水良好的輕質土壤,是最適合嘉寶瓜的生長。由於嘉寶瓜耐乾不耐濕,而澎湖因自然環境的影響,雨少日照多,且為砂質土壤,因此適合嘉寶瓜的栽種生產,為目前臺灣地區嘉寶瓜的經濟栽培產地,又以白沙鄉中屯、赤崁、後寮、岐頭等村落一帶種植較廣。
民國68年(1979),澎湖縣農會、白沙鄉公所與高雄鳳山某種子公司合作,將其改良為無籽嘉寶瓜,惟成功改良後的嘉寶瓜,瓜形由橢圓改變為圓形,失去了嘉寶瓜之特性,因此第2年決定再改良回原形。民國80年(1991),澎湖農改分場著手改良嘉寶瓜品種,於民國88年(1999)選育出「西瓜澎湖3號」嘉寶瓜,並開始推廣。民國90年 (2001)再成功培育出「澎湖5號」黃皮嘉寶瓜「黃金寶」,瓜形接近圓形,甜度約11度,且鈣質含量提高,膳食纖維及維他命亦相對增加。由於其特殊的造形與美味的口感,深獲澎湖當地居民及觀光遊客的喜愛。 

蔡陞羲108

人參果

採野生風如草、仙人掌果實、蘆薈,認識龍舌蘭、天人菊、銀河歡、與傳統菜宅內之蔬果(楊梅、火龍果、嘉寶瓜、香瓜、菱角絲瓜等)。

蔡陞羲108

蘆薈[編輯]

蘆薈
蘆薈屬多肉且多刺的百合科植物,生長於亞熱帶地區,葉肥厚多汁,粉綠色,條狀披針形,邊緣疏生刺狀小齒。蘆薈的功用非常廣泛,它不僅能治便秘、強心活血、增加抵抗力,還能鎮痛、鎮靜、抗菌、抗老、防晒、防蟲、防臭等功效。
現今已研發出許多對人體有好處的產品,例如:沐浴乳、洗髮乳、洗面乳…,防晒產品也不少,例如:蘆薈凝露、蘆薈防晒乳、蘆薈乳液。

蔡陞羲108

馬鞍藤[編輯]

馬鞍藤
馬鞍藤別名厚藤、鱟藤、馬蹄草,葉子是互生的單葉,呈現出圓形或是寬的橢圓形,葉子的先端則是明顯凹陷或是接近兩裂,形狀如馬鞍,故名馬鞍藤,葉面摸起來有皮革質感,其全株光滑無毛,具捲鬚,蔓莖極長而匍匐地面向四面伸展;花冠大多為粉紅色到淺紫紅色之間,節上長出「不定根」。根部抓取力強,可防沙固土,群落而居。
馬鞍藤是一種熱帶性分佈型的植物種類,其耐鹽又耐高鹼性土壤,其根深埋沙層中,只留下有角質構造保護的葉片在地面上,不僅可以藉以減少水分的蒸發,還可防止灼傷,馬鞍藤的藤可以驅寒、利尿、治風濕、神經痛、關節炎、淋病,可食用,根、莖、葉經過水燙後可炒食,但不宜過量。

蔡陞羲108

十角絲瓜[編輯]

十角絲瓜
十角絲瓜是澎湖特有的絲瓜,其外觀十分獨特,因此有不少的稱呼,剖開後的橫切面顯示出很明顯的十角型(因其有十個凸起的),因而得名。
十角絲瓜屬葫蘆科(Cucurbitaceae)一年生攀援草本。果實嫩、可食用,適合生長於高溫潮濕的東南亞地區,絲瓜的根系強大,繁殖力強,莖節生有分枝捲鬚,側蔓是其結果的地方,生長的季節在於春末終霜之時至夏日都是結絲瓜的結果期。

蔡陞羲108

天人菊[編輯]

天人菊
天人菊又稱中心菊、矢車天人菊和野菊花,全株的柔細纖毛,是用來防止水份的散失,在夏季6~9月開花,花瓣為舌狀,顏色為紅黃漸層,結果期約在8~10月。
天人菊原產於美國南部,原為引進澎湖栽植,因澎湖各地氣候平均,土壤大多為沙質土,非常適合天人菊的生長,道路兩旁和山坡草原隨處可見,又因為天人菊耐旱寒,外型嬌小,同時亦是澎湖縣的縣花。

澎湖特有生物介紹 蔡陞羲108

仙人掌

澎湖仙人掌果實
澎湖仙人掌亦可稱「仙巴掌」,根系廣,可以快速吸收水分。莖部肥厚多肉,莖內的薄膜組織含有大量水分,葉上有絨毛,可減少水分散失,開出的花為鮮黃色,果實型或型,果肉為紫紅色,仙人掌果實有豐富的養分和維生素可供食用。
澎湖仙人掌有六種,但可供食用的卻只有一種。在澎湖,仙人掌又稱「沙漠蘋果」、「澎湖紅蘋果」,嫩莖可作蔬菜或製成蜜餞。仙人掌莖內含有蘋果酸琥珀酸生物鹼,全株還可供藥用,有健胃、利尿、消腫之效。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旭蟹 077 林秉鈞

旭蟹學名Ranina raninared frog crabspanner crab)是十足目蛙蟹科蛙蟹屬的一種動物,俗稱海臭蟲蝦蛄頭,又其外形似青蛙,也有蛙蟹蛙形蟹加菲蟹(因形像加菲貓)、倒退嚕閩南語)等之稱。
特徵體色
呈橘紅色,巨大而扁平。體軀分大主殼、及小尾殼兩部分。共有5對足,為1對前螯、4對槳狀步足。而步足演化為槳狀,以利其挖掘或於水中游泳。主要分布在大洋的砂質底。行走時以尾殼方向倒著走,故又謂「倒退嚕」。母旭蟹尾殼大,而公旭蟹尾殼小。
分布

旭蟹分布於日本澳大利亞的東部、斯里蘭卡東非南非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廣西廣東等地,生活環境為海水,常生活於1050深處的沙底上。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50-10

綿蟹 077 林秉鈞


科別:綿蟹科 Family Dromiidae
拉丁學名:Lauridromia dehaani(Rathbun, 1923)
中文學名:漢氏勞綿蟹
俗名:綿蟹
特徵為: 頭胸甲呈球型,甲面密覆短毛,額向下彎,分3齒,眼柄短,常藏于眼窩。前側緣具4錐形齒,螯足粗壯,除部分指節光裸外,密生短毛,螯腳指節為赤紫色且具光澤。
    通常生活在8150公尺深的泥底或沙泥底上,抱卵期為每年7 8月,主要分佈在廣東(包括海南島)、台灣地區、福建、日本、印尼、印度及亞丁灣。

澎湖仙人掌 077 林秉鈞


澎湖仙人掌
亦可稱「仙巴掌」,根系廣,可以快速吸收水分。莖部肥厚多肉,莖內的薄膜組織含有大量水分,葉上有絨毛,可減少水分散失,開出的花為鮮黃色,果實型或型,果肉為紫紅色,仙人掌果實有豐富的養分和維生素可供食用。

澎湖仙人掌有六種,但可供食用的卻只有一種。在澎湖,仙人掌又稱「沙漠蘋果」、「澎湖紅蘋果」,嫩莖可作蔬菜或製成蜜餞。仙人掌莖內含有蘋果酸琥珀酸生物鹼,全株還可供藥用,有健胃、利尿、消腫之效。

蓬萊草蜥 077 林秉鈞


*
    台灣蜥蜴介紹:蓬萊草蜥蓬萊草蜥
屬於台灣特有種,以前一直被認為與大陸的北草蜥是同一種,其實牠們在體型(北草蜥的平均體長約大了11mm)、背部鱗片(蓬萊草蜥8-6片,北草蜥6-4)及產蛋數(蓬萊草蜥大多2個,北草蜥3-4個)上皆有差異。蓬萊草蜥由美國人Van Denburgh1912年在台灣採得並命名,模式標本存於美國加州科學院。蓬萊草蜥與台灣另一種草蜥-台灣草蜥不僅在外型上相像,連顏色都類似,因此在野外觀察時常常混淆不清,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位於腹部後腳邊的鼠蹊孔數目,蓬萊草蜥一對(左右各一),台灣草蜥二對(左右各二)。蓬萊草蜥的體長約介於31.0-54.5mm之間,平均為49.5mm(林和鄭,1990)。台灣全島從平地到海拔500公尺的丘陵地、外島的澎湖及小琉球都有牠們的分佈。
食:
  早晨太陽剛露臉射出第一道光芒,蓬萊草蜥成群結隊的在佈滿晶瑩剔透的露珠的銀合歡葉上攀爬,一邊喝著沁涼水珠,一邊覓食。牠們的覓食屬於走動覓食型-在生活地區內徘徊、警戒、捕食在其內出現的獵物。採取此型的蜥蜴通常有較好的視覺或嗅覺,而且較易獲得食物,然而於覓食過程中也較易遇到掠食者,增加被捕食的機會。蓬萊草蜥的主要食物有蚱蜢、甲蟲和鼠婦等節肢動物。雌蜥的肝臟重量於冬眠後的1月慢慢昇高,7月達到最高峰,之後逐漸降低,12月時降至全年的最低點;脂肪體於3-4月時降至最低,幾乎為零,而後昇高至11月達到最高峰。
衣:
  蓬萊草蜥的體色一般為欖褐色或淺褐色,體側一般有一條黃褐色的縱帶。因此牠如果出現在枯草堆內,由於保護色的關係,肉眼很難看到牠;但有的個體呈綠色,最適合在樹葉或草叢中活動。蓬萊草蜥屬於變溫動物,因此其體溫亦受大氣溫度所影響,大太陽下最易看到牠的蹤跡,此時牠們的活動力最大。因此春夏季是整年的黃金時代,求偶、生蛋皆在此時;10月以後,溫度漸漸降低,此時很難在野外遇見牠們。
住:
  蓬萊草蜥喜歡棲息於旱田、草地、花圃,以及樹林中;尤其是小樹枝末端樹葉上最容易發現牠們;澎湖的銀合歡枝幹錯綜複雜,與多刺的麻生長在一起,蛇或較大型的掠食者不易在此活動,因此也是蓬萊草蜥喜歡居住的地方。牠們喜歡群體活動,因此有關領域行為從未見過。
行:
    蓬萊草蜥屬於日行性動物,最喜歡出現在細枝樹葉間或雜草叢內,由於身但細長且輕,故利於鑽爬及上樹且行動敏捷,牠們在綿密的草叢或交錯的樹枝來去自如,除非受到驚嚇,否則牠們總是慢條斯理的攀爬,如果我們靜靜的觀察,牠也許會擺個好姿勢給你照相,讓你不虛此行。
育:
  蓬萊草蜥的最小成熟個體吻肛長約4公分。生蛋期由3-8月,一年可生兩次,屬於多窩型(一年生兩次或兩次以上),每次約產2-3個蛋,蛋的大小0.6×1.0公分;孵卵期平均為32天。剛孵出的小蜥的吻肛長約2.1公分。雄性蜥蜴除了8-10月不生殖外,其餘各月均有生殖能力。

小雲雀 077 林秉鈞

小雲雀 學名Alauda gulgula
屬於百靈科雲雀屬,俗名朝天柱、百靈、阿蘭、天鷚、阿鷚、告天鳥、大鷚。分布於前蘇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緬甸、越南、斯里蘭卡、菲律賓、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青海甘肅寧夏陝西西藏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西海南福建等地,一般棲息於與雲雀相似,在離水近的草地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加爾各答瓦拉納西之間。
小雲雀經常快速沖入天空,展翅高歌之後落地。雄性有時會停在半空中歌唱,吸引伴侶。全長約15公分,上身有黃棕色條紋,白色尾羽,短冠。雌雄外形相似。
台灣有兩種亞種,一為台灣雲雀,二為澎湖雲雀,主要棲息於旱田、草原等較寬廣的地區,海拔300公尺是他們的分布上限,小雲雀在地上築巢,以昆蟲、植物種子為食。

海豚 077 林秉鈞

海豚
學名Delphinidae)是與鼠海豚密切相關的水生哺乳動物,廣泛生活在大陸架附近的淺海里,偶見於淡水之中。海豚大約包括了20幾個中的60多個種,其中海豚科鯨目中最大的一科,大約於1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演化而成。各種海豚的長度從1.2公尺9.5公尺,重量從40公斤10噸不等,它們主要以魚類軟體動物為食。海豚是智商最高的動物之一,有著看起來友善的形態和愛嬉鬧性格的它們,在人類文化中一向十分受歡迎。
習性:
海豚是社會性的動物,一群海豚的數量一般可達十幾頭。而在食物非常充裕的水域,成群的海豚有可能臨時組成「超級群」,數量甚至可以超過1000頭。海豚個體之間用各種聲音交流,還會發出超聲波作回聲定位之用。一群海豚中的成員位置並不嚴格固定,不同的群中發生交換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是有研究表明,同群的海豚之間會建立起很強的社會關係,有時會在受傷或者生病的個體身邊停留並照顧,幫助它呼吸,甚至如果必要,幫助其浮上水面
海豚這種利他性的行為並不僅僅局限於它們自己的物種內部。在紐西蘭,人們曾經觀察到一頭名叫「Moko」的海豚幫助一隻雌性小抹香鯨和它的幼仔離開它們擱淺數次的淺水區域。也曾有過關於海豚以在游泳的人類旁邊不停繞圈的方式,保護人類不被鯊魚傷害(學者發現海豚遇到鯊魚時、本來就會聚集繞圈以自保。那名泳客僅是幸運,剛好待在海豚繞的圈子裡)

海豚的群體也表現會培養後代的特點,並且和人類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培養後代的方式不同。20055月,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東方寬吻海豚Tursiops aduncus)在教幼年的海豚成員使用工具。它們在覓食的時候為了掩護自己,將嘴部用海綿包裹住,這種只能靠後天學習而得來的知識通常是由母親傳授給女兒,與類人的靈長目動物傳給兩種性別的後代不同。海豚的另一種學習行為在巴西的一種淡水海豚中被發現,一些雄性海豚用水草和樹枝裝飾自己以展示自己的雄性特徵

臭肚魚 077 林秉鈞

中文名   褐臭肚魚Siganus fuscescens褐臭肚魚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0倍;尾柄細長。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側線上鱗列數16-21。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一缺刻;尾鰭稍分叉,但隨體形增加,分叉愈深。體側上方為褐綠色,下方為銀白色;並雜以白色微帶淺藍的圓形斑。這些圓形斑沿體縱軸排列成行。側線至第一背鰭棘間,斑點較大,約4-6行;側線下方,斑點較小,排列較不規則約成18-20行。鰓蓋後上方有一污斑
棲所生態
在熱帶地區,棲息於平坦底質的淺水域或珊瑚礁區,而在緯度較高的水域,則棲息於岩礁區或淺水灣區。常成群活動。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附著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白天在水層中覓食,夜間則至底層休息。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海扇軟角珊瑚 077 林秉鈞


名稱:海扇軟角珊瑚
種名: 柳珊瑚
拉丁學名: Sea whip Gorgonian
科名: 木珊瑚科 Dendrophylliidae
綱名: 珊瑚綱 Anthozoa
 柳珊瑚目的珊瑚一般俗稱海扇(Sea fans)、海鞭(Sea whips),也被稱作角珊瑚,主要是因爲含有角蛋質所構成的中軸。大多數種類爲扇形、鞭形或枝形,常生長在海流較爲強勁處,海扇類群體的扇面會與海流方向成垂直,可以讓珊瑚蟲穫得較大的取食機會,因此扇面的方向,可以做爲判斷海流流向的參考。


  柳珊瑚、軟珊瑚及藍珊瑚爲群體生活。群體中的每個水螅體各有8觸手循環腔内有8個隔膜,其中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入胃循環腔,另兩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出胃循環腔。骨骼爲内骨骼。軟珊瑚分布廣泛,其骨骼由互相分離的含鈣骨針組成。一些種類呈盤狀,另一些有指狀的突出物(如海雞冠屬〔alcyonium〕的種類,俗稱死人指)。角珊瑚在熱帶淺海中數量豐富,外形呈帶狀或分枝狀,長度可達3公尺10尺)。角珊瑚包括所謂貴珊瑚(亦稱紅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飾物,其中常見的種類有地中海的赤珊瑚(corallium rubrum)。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a, 深綠蒼珊瑚)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可達2公尺的塊狀。

綠蠵龜 077 林秉鈞

綠蠵龜(學名:Chelonia mydas green sea turtle),又稱綠海龜,是海洋中的爬蟲類動物,是海龜屬下的唯一一種。一生中大多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過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須回到陸地上產卵,繁育後代,形成了一種較獨特的生活習性。

綠蠵龜廣泛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即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並在水溫逾攝氏25度的沙灘上產卵。由於牠用肺呼吸,於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一、兩百公尺。綠蠵龜的主食為海中的海草與大型海藻,因此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

綠蠵龜已瀕臨絕種,全世界僅剩下約20萬頭產卵母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物種。為避免因人類的捕殺及棲地之破壞,所有海龜被均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或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中的物種。


093 羅瑞宏 花枝

俗名:花枝 
棲所環境 :在淺海區產卵、冬季棲於水深100公尺左右 台灣分佈 :台灣西南海域 與魷魚不同的是,烏賊有一船形石灰質的硬鞘 最主要的特徵是其體背的紡錘狀斑十分明顯,死亡後不易消失,雄性之斑紋較長且兩端較尖,雌性則較為鈍圓,雄性花枝背部有明顯的橫向斑紋,雌性則無。而體內則有堅硬的船形內殼(海鰾鞘:可作為中藥材,研磨成細粉後具止血、止痛、中和胃酸等療效,也可製成牙膏和活性炭)。腕十隻,腕吸盤多為4行,觸腕穗吸盤有數行至20行,在觸腕手掌部中央有三枚大型吸盤,花枝生活在海裏時是透明的,當離開水面後顏色會變成茶褐色,然後會再變成象牙白色,其顏色的變化正是辨視花枝新鮮度的方法。棲息在水溫較高的黑潮水域,主要以捕食魚類之營石、金線紅姑魚、短吻花狗桿及底棲之對蝦科蝦類。漁夫常利用有霧的夜間乘小船出海,以燈光照射水面,此時虎斑烏賊多浮在水面呈睡眠狀態,在不驚動牠的情形下,以長柄之撈網捕捉,再活飼於網帶中伺機而售 母虎斑烏賊壽命只有1年左右,一生只產卵1次,約300500顆,產完卵後隨即死亡,由公烏賊負責照顧下一代。烏賊殼含碳酸鈣、殼角質、黏液質、及少量氯化鈉、磷酸鈣、鎂鹽等。 從烏賊體內分泌的墨汁含有一種黏多糖,有實驗證實對小鼠有一定程度的抑癌功效。花枝可食部分約占總體的90%以上,頭足、鰭翅及肉身皆可作為花枝丸的原料。其肉潔白如玉(象牙白),含蛋白質、脂肪以及豐富的鈣、磷、鐵等,營養豐富且具有脆嫩的口感。花枝剝下的有紋路外皮仍可用冰鹽水攪伴膨脹後切塊調理,海產餐廳稱之為「海香菇」。 資料來源:http://school978.blogspot.tw/2010/04/sepia-pharaonis.html

093 羅瑞宏 老鼠斑

老鼠斑 學名Cromileptes altivelis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俗名 老鼠斑、鰵魚     
 
棲息深度 10 - 4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7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東沙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型態特徵 體側扁,體高略短於頭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5-3.0倍。頭背部凹陷,後頸部陡直。眶間區窄。前鰓蓋骨微具鋸齒,下緣則平滑;鰓蓋骨棘弱,有些退化。上頜骨延伸至眼之中部。上下頜各具絨毛狀齒。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4-62。背鰭硬棘數10枚,軟條數17-19;臀鰭硬棘III枚,軟條9-10;胸鰭圓形,基底上方具一皮瓣,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之鰭條;尾鰭圓形。體呈淡色至綠褐色,頭部、體側及各鰭上具許多大小不一之圓形黑斑。
 
 
棲所生態 棲息於珊瑚礁繁盛之水域及潟湖區,亦常可發現於潮池區,一般在10-40公尺深處。可人工繁殖,唯成長速度慢,存活率亦不高。
 
地理分布 僅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南中國海、菲律賓、印尼、澳洲、關島等地區。本省主要產於澎湖及南部海域,數量已甚少。
 
資料來源:http://school978.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09.html

093 羅瑞宏 獅子魚

習性與種類 

獅子魚是夜行性,晚上開始獵捕甲殼類或小魚為食,白天則停在水中或礁洞中休息,一動也不動,所以常成為潛水攝影最容易獵取鏡頭的對象。獅子魚屬於科中的簑亞科,全世界有517種,台灣記錄有7種,多分佈在珊瑚礁地區。獅子魚的英文俗名,除了「獅子魚」外,還有「火雞魚」和「火焰魚」的不同稱呼。一般胸鰭鰭條癒合不分離的種類是「獅子魚」,或「火雞魚」,另一些種類胸鰭鰭條一根一根分開,好像煙火一樣綻放的是火焰魚。
 現況 獅子魚的生殖行為研究的不多,還不知道它是卵生或卵胎生,但它的小魚常可在潮池中發現,大魚則多半移棲到5-30公尺的海底。由於它姿態優美,飼養容易,所以雖然它有毒刺不易捕捉運搬處理,但還是難逃被濫捕當作海水觀賞魚的命運。現在在台灣海底所能看到的獅子魚也愈來愈少了,實在非常遺憾。 資料來源:http://school978.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8722.html

093 羅瑞宏 綠蠵龜

綠蠵龜(學名:Chelonia mydas  
綠蠵龜(學名:Chelonia mydas),又名綠海龜,是海洋中的爬蟲類動物,是海龜屬下的唯一一種。一生中大多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過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須回到陸地上產卵,繁育後代,形成了一種較獨特的生活習性。綠蠵龜廣泛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即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並在水溫逾攝氏25度的沙灘上產卵。由於牠用肺呼吸,於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一、兩百公尺。綠蠵龜的主食為海中的海草與大型海藻,因此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背甲顏色則是從棕色有扇形的大花斑到接近墨綠黑等顏色不等。綠蠵龜已瀕臨絕種,全世界僅剩下約20萬頭產卵母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物種。為避免因人類的捕殺及棲地之破壞,所有海龜被均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或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中的物種。200711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網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綠海龜得1695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第二位。


資料來源:http://school978.blogspot.tw/2010/04/chelonia-mydas.html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093 羅瑞宏 藍點鸚哥魚


藍點鸚哥魚 學名Scarus ghobban (Forssk)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海域。本省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岩礁海域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雌魚和雄魚的齒色皆為淡黃色。開始型的雌魚體棕黃色,各鱗片具藍綠緣,體側有56條不規則的藍色橫斑,截形尾。終端型雄魚體橘黃色,各鱗片具藍綠色緣,腹部較淡色,雙凹形尾。 棲息生態成魚大部分獨游於接近珊瑚礁旁的砂地。幼魚大都成群的在珊瑚礁或海藻叢中覓食。 啃食珊瑚,以珊瑚之共生藻為食。 利用肉質細嫩,適合各種煮法。 漁業為常見的鸚哥魚種之一,全年皆有產,以夏季較盛產。 一支釣、流刺網、延繩釣等均可捕獲。體長可達80公分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5月初版 資料來源:http://school978.blogspot.tw/